评书 一代人的珍藏 一代人永恒的回忆
评书是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,承载了一代人美好的回忆,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,而唯一能够留住这记忆能够时常翻阅的犹如那些老照片一样——经典评书大系记录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和感动。
《经典评书大系》由12位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播讲,有单田芳、袁阔成、刘兰芳、田连元、连丽如、孙一等,全套作品涵盖中国古今评书的经典评书55部,3600小时播放时间。这些经典评书是中国评书中的精华,是老少皆宜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结晶,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,极具收藏价值。可用于DVD机、带MP3功能的VCD机和电脑播放。
时间生意甚多,唯有说书难习。评叙说表非容易,千言万语须记。
一要声音洪亮,二要顿挫迟疾。装文装武我自己,好似一台大戏。
评书,又称说书、讲书,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,古代称为说话,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,在宋代开始流行。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,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。清末明初时,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,道具有折扇和醒木,服装为长衫;至20世纪中叶,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、醒木等道具,而以站立说演,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,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,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,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,但仍然有其活力。
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,家家户户收音机里播的都是《岳飞传》、《杨家将》。而今,评书成了温馨而遥远的回忆。评书的繁荣,实际上是广播媒体一头热式的繁荣,在评书界,它的危机早就出现了,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像很多门类的曲艺形式一样,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,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,以一种不符合它发展规律的“规律”发展着,也许真的再过30年,我们除了去听那些原来的录音,再也听不到新的评书段子了。单先生在介绍他自己的经历时说:“说书解放以前没人管,沈阳好就去沈阳,营口好就去营口,1949年到1955年,政府也不严格管理,有特业科,到哪里去演出要开介绍信,有这个介绍信好办事。到了1955年,不能随便流动了,我当时正在鞍山,艺人登记,写履历,文化局存档,成立曲艺团,派干部来管理,有组织了。”这段话其实恰恰说明了评书这门艺术的生存规律,用单先生的话讲就是“浪迹天涯”。但是现在没有什么地方能允许谁随便支起一个摊说书卖艺了,原来的各种文工团、曲艺团在市场经济下,落后的运作方式逐渐被更适应市场的文化团体所取代,很多艺术也因此而凋零,评书也不例外。单先生说:“我之前所在的鞍山曲艺团,出了不少学员,男的女的十五六个,大部分是艺人的子弟,都干了本行。一代一代都是这么下来的。
现在改革了,学这个将来上哪儿就业去?谁开工资?没有就业的机会,自身都难保。所以随着这个社会的变迁,学评书的人越来越少。评书之所以在今天还有市场,还有人在说,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喜欢,更主要的还是评书演员和其他演员不同的是,他越老越值钱,所以,今天还活跃的评书演员基本上都在60岁上下,而这些人的艺术青春都已经不多了,四五十岁的评书演员如凤毛麟角。太年轻的人一时还承担不了说书的重任,单田芳说:“比较而言,因为评书虽然是讲故事,但它讲的是一些人生的哲理,年纪大的人人生经历比较多,融入到评书里面的东西就会更多一些,可信程度要大一些。年轻人毕竟还嫩,走的路还没人家过的桥多,所以说出来可信程度不大,也只能是听故事而已,你听不出他的那个内涵。评书这东西,不讲浮华只讲故事,如果你的感受多,当然可以讲得比较深刻,人也爱听。
评书的表演形式,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,以折扇和醒木(一种方寸大小,可敲击桌面的木块。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,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,以加强表演效果,故名)为道具,身着传统长衫,说演讲评故事。发展至20世纪中叶,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、醒木等道具,而是站立说演,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。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,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。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。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,所以在语言运用上,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。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。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:先念一段“定场诗”,或说段小故事,然后进入正式表演。正式表演时,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,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,就要说“开脸儿”,即将人物的来历、身份、相貌、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;讲述故事的场景,称作“摆砌末”;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、相貌或风景名胜,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,称作“赋赞”,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;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,常常又会使用“垛句”或曰“串口”,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。在故事的说演上,为了吸引听众,把制造悬念,以及使用“关子”和“扣子”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。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、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,引人入胜。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,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,好比一首《西江月》词所说的那样:“世间生意甚多,惟有说书难习。评叙说表非容易,千言万语须记。一要声音洪亮,二要顿挫迟疾。装文装武我自己,好似一台大戏。
评书语言
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,场上能表演,语言口语化,既生动又形象。这样,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,引人入胜。语言上要避免讹音、错觉或含混不清。 例如,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"饕餮客",评书中也照这样说,很多人会听不懂。如果说这个人是"馋鬼",又不够形象。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。象《野猪林》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: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,旋风的筷子,托住了大牙,垫住了底气,抽开了肚子头儿,甩开了腮帮子,吃的鸡犬伤心,猫狗落泪。这段描写形象生动,使人发笑。用演员们的话说,这是"立起来的语言"。
评书名家:
袁阔成 陈青远 单田芳 双厚坪 王杰魁 陈士和 王少堂 丁正洪 刘杰谦 连阔如 马增锟 田连元 连丽如 刘兰芳 张少佐 田战义 赵维莉 孙一 孙刚 张少佐
评书完全将人带入另一个世界,旁征博引,娓娓动听,引人入胜。“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,故事总是戛然而止,吊人胃口。
评书种类:
北京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,三十二部书。
(1)长枪袍带书(十二部):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烈 明清演义
(2)短打公案书(十六部):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续小五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龙潭鲍骆
(4)狐鬼书(一部): 聊斋
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,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。除《聊斋》外,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。无"淑女才子之相逢,春花秋月之柔情",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。
天道恒远资讯
- 2018-04-19 忠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纸质图书采购结果预公示
- 2018-04-23 潍坊市奎文区政府采购项目
- 2014-04-11 陕西省汉中市刘老师
- 2014-04-11 河南省郑州王老师
- 2018-04-19 云南省2016年“全面改薄”中小学仪器、设备、图书政府采购--中小学图书项目
- 2018-04-23 广西省钦州市2011年薄改项目
- 2014-04-11 四川省乐山市齐老师
- 2018-04-23 扶沟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学装备项目
- 2018-08-16 宁河区中心幼儿园设备采购项目(第2包)
- 2014-04-11 辽宁本溪张老师
- 2018-04-23 临西教育局学校图书采购项目
- 2014-04-11 湖北黄冈市赵老师
- 2018-04-19 烟台市芝罘区政府采购项目
- 2014-11-12 青龙新华书店
- 2018-04-19 周宁县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招标项目
- 2018-04-19 宾川县金牛镇中心学校图书采购项目
- 2014-11-07 浙江金华吴老师
- 2018-04-19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验仪器及设备项目
- 2018-04-20 淮阳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
- 2018-04-23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“儿童之家”图书采购项目